为道日损为学增,
争其必然顺自然;
福祸相依心不乱,
朝花夕拾总如烟。
图片
【原文】
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(欲求减少)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。
取(治理)天下常以无事(不妄生事端);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
【悟读】
图片
损之又损,栽花种竹,尽交还乌有先生;
忘无可忘,焚香煮茗,总不问白衣童子。
语自《菜根谭》,把世俗杂念减到不能再减,只留下“栽花种竹、焚香煮茗”之闲情雅趣。
上联说为道之人深悟“生命大道”,深谙人生减法,减损“贪嗔痴”等杂念,寄情花竹,把烦恼交还乌有先生,损之又损,得人生之雅趣。乌有先生是司马相如《子虚赋》中虚构之人。这与老圣人本章之真义,不谋而合之。
下联言为道之人忘掉一切,连自身也忘掉,忘无可忘,专注焚香煮茗,不问白衣童子为谁送酒,达到忘我之天道境界。“白衣童子”,特指送酒之人。
“欲望是无止境的,生命却是有限的”,这涉及到生命认知之话题。依佛家缘起性空之理论,万法皆空,一切无常,须破我执;依科学而言,有两个认知维度。其一,在浩瀚之宇宙前,人类永远是渺小的和短暂的,人生不过“一刹那”“一粒微尘”。基于这一角度,人生是没有意义的;其二,人之出生概率,大约只有亿分之一,生命是极其宝贵的,也是一种幸运。“享受生命过程,享受世间美好”,基于这一角度,生命又是极具意义的。
“生命是短暂的,而心总是无限期盼着”。故而人生往往矛盾着纠结着困惑着。本章老圣人试图对此作一深度思考,引领众生作认知之转变。
为学之过程,是知识不断累积之过程。知识掌握的越多,各种私欲妄见也往往会层出不穷,而知识只能是知识,永远不可能等同智慧。
为道之过程,则是体悟大道之过程。从现象透晰规律,认知生命真谛,直至越来越简,简至不能再简,直至无为。
“为道日损”,意在逐渐减弱直至放弃“妄心、私心、执心、妒心”等杂念,心归寂静,以达天人合一。
为学,属于外求范畴;为道,属于内求范畴。修道之人,会适时关闭自己不当之外求,“损之又损”,不拘于物,不执于名;潜心专注内求内省,觅本真本性,明心见性,返璞归真,以自然之道驭生命之道。
在体悟大道特性后,老圣人希望统治者要行不言之教,不妄生事端。
生活之真谛不是为了加法,是减法;修道之意义不是为了得到,是放下。
人的认识一般具有“三性”:感性、理性和本性。感性是指仅凭个人感觉,不加思索得出的认识;理性是通过思维经大脑加工,加上利弊权衡,做出的判断,这个结论往往利己;本性是人达到一定境界,不经理性分析和利弊权衡直接做出判断。这个判断不自利也不是利他,而是最合乎自然。
为道日损,要求把学到的东西从理性上升到本性,去掉相对性,去掉利弊,去掉对错,做到“归零”,最后达到道法自然,天人合一。
书的厚度,决定一个人之宽度。网络之时代,知识的增加不难,难的是把“知”转化为“识”,做一个有生命智慧之人。
法国蒙田曾说,读书不是为了记忆,不是为了装满头脑。而是为了理性思考,促进判断,让自己的心灵完善。
古人造字,义味深长。“贫”含分贝,主要指物质层面;“窮”,在一个洞穴中弓身挣扎,主要指精神层面。魏王曾问庄子为何这么贫困,庄子答曰,我是贫而不惫。
贫而不惫,贫而不困。无论如何,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贫瘠。面对生活之风风雨雨,须始终需要保持一种王者风范:无惧无畏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